1、文字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葬书》云:“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葬书》又云:“生气行乎地(球)中,发而生乎万物。”说明地球世界是生气的世界,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也是生气所生,都存在着生气,而较之其他非童、断、石、过、独山,葬之效果差一些而己,故应改为“五不宜葬”。...
现代科学中地球生物圈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和运用与《葬书》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表现一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葬书》以及之后的风水著作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描写与历来人类追求的生态环境极其相似。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也与风水文化亘古不渝的核心思想之一不谋而合。...
《葬书》虽然是为陵墓的选址理论书,但《葬书》的看重场地的“来龙去脉”、“藏风聚气”,强调整体系统、依山傍水、观形察势、地质检验、顺乘生气等,恰好也适合住宅的选址和营造理论。...
《葬书》定量给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规定,作为外部空间构成的尺度权衡基准。是人对不同尺度的心理感受的总结。即对个体设计的形象视觉效应在30m左右最佳,对群体形象求其轮廓起伏动势的视觉效应300m左右最佳,它们都有自己的尺度感和平衡范围,否则就会相互冲突,影响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关系,这与现代视觉设计理论一致。就建筑而言,古人也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风水形势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源自以人体为准的尺度系统,并以十进制为基础,由室内空间尺度外延形成,即由尺而丈(10尺),再而百尺(10X10尺)、千尺(10 X 10 X 10尺),而这与芦原义信97“外部模数”的“十分之一理论”完全契符。...
《葬书》风水术的核心是乘“生气”,“生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生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葬书》对于“吉地”的描写是山高水长,山脉绵延,草木茂盛,这符合了现代生态观的基本要求,古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保护好龙脉(即山脉)才能保证风水上吉,而保护龙脉行动则要保护山林,严禁任意砍伐。风水学认为山脉的走向和势态,会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优良的山脉山势高大绵长,犹如一条充满生气的巨龙,起伏婉转,山上植被茂盛,不仅能阻挡寒气风沙,还能调节空气与自然环境。山脉的林木,就如同龙身上的鳞片一样,鳞片整齐光泽,其必然健康;因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观是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在建筑风水中的主要作用有:保持生气,提高环境的氧气与湿度、降低风速,改善环境质量。从这个方面说,《葬书》为了实现理想的“吉穴”,保持山青水秀,和现代为了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穴地”以可聚“”为特征,欲聚y ;,则须寻龙、察砂、观水。 首先,风水之根为“纳。能更多的吸收天地之“悉”,为聚悉之本。“寻龙”多以高山为准,高山多为风水正脉。寺观建造多青睐高山,我国自古便有佛、道争相入驻名山的事例。如同卫星信号接收天线,“高物”可更好地接收微波信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己为科学所证实。风水所谓“熙”,即为微波之形式,与内丹“气功”之“黑”同源。欲接收宇宙之“熙”(微波),则需“高物”。风水术中,文笔峰、文昌塔等皆出此因。而“穴地”之“高物”,则为“主山”,“主山”越高,“来龙”越长,越易纳“羔;...
“结穴”离不开“山、水”的组合。对“山、水”等自然要素组合样式的选择,是“峦头派”的相地手法。卜则巍所著《雪心赋》中载,“体赋予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者,有万山千水。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地灵人杰,气化形生。”卜将“结穴”比作“胎息”,将“万山千水”比作“百骸九窍”,可见风水术深具“天人合一”思想。故峦头派风水术最终寻找的是“胎穴”,即生“悉(气)”的山水组合样式。...
随着全真道对宫观建设的重视,在清代康熙朝之前,胶东半岛道教名山宫、观、庵、庙、殿、祠、阁、院、楼遍布,仅峙山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胶东半岛道教宫观的建设数量达到顶峰。康熙朝之后,胶东半岛名山道教宫观再未扩建,虽部分得到修护,但许多宫观渐倾记。所幸胶东半岛道教名山的重要宫观至今多己修复,没有修复的,或遗址清晰可辨,或在基址处立碑提示。除道教宫观外,还存留大量人文景点,如亭、坛、台、家、塔、桥、门、石、泉、潭、池等。根据第1章的论述,宫观不仅仅包括宫观建筑、庭院,还包括各类与修道相关的环境景观要素。这些景点虽不是道教景观的核心,却是宫观风景、园林环境完整性不可或缺的要素。...
隋唐五代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众多山东籍或传道于山东的高道名流,他们在山东地区的弘道活动促进了胶东半岛道教思想和道术理论的进步。其中山东籍的道教名流有王远知、徐则、王希夷、徐钧、谭紫霄、王轨、田虚应、萧静之、司马承祯、吕才等,非山东籍的有潘师正、钱朗、刘道合等。...
历史上,儒、道、释的纷争、融合与朝廷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当政策导向为三教并用时,三教融合的态势则较强;当统治者开始限制某一个教派或者对宗教进行排位时,往往会引发三教的矛盾。...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风水起源于丧葬:“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己。《吕览·节丧篇》曰:‘葬浅则狐狸担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风水之说之起源也。‘可见丧葬对于风水术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我国风水师鼻祖郭璞在《葬经》中言:“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他认为,人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是父母遗留于世的一部分,父母的遗骸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环境安葬,即能够乘得生气,子孙后代就会得到庇佑。正是这种“祸福感应”的思想,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也使得风水中的阴宅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相墓和卜宅一样,成为了历代风水师两大主要的从业项目。...
《宅经》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之居宅,大须慎择。‘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住宅的选择都十分重视,认为住宅是人类生活的根本,住宅的好坏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水涵义,《释名》中对“宅”有这样的释义:“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因此,卜宅成为了风水师们最重要的从业内容之一。...